当前位置:首页 > 今日看点
邓小平亲自查办凶杀案,凶手背景惊人,多任省委书记束手无策
2023-10-11 09:55:51 本文来源:拙言问史(百度)

“青海省杨小民这个案子拖了太多年了,几任省委书记都没有解决,那我就来亲自查处这个案子,现在处理了,才对得起人民群众……”这是邓小平1986年1月17日在中央政治局常委会会议上的一段讲话!

01、省委大院发生凶杀大案

 

1979年2月27日,青海省委大院内发生了一起震惊全国的凶手大案(以下简称“二.二七”案),时任青海省委办公厅副主任之子杨小民,将大院里一名17岁少年残忍杀害。

当天清晨,杨小民与王强在水房相遇,因谁先接开水一事发生口角。王强因年龄小怕事,并未与杨小民多做纠缠,连开水也没有打,就回家掩门继续睡觉了。

杨小民回到家后,越想越气,便抄起桌上一把五寸藏刀,闯入王强家中,朝正在酣睡的王强的头、胸、腹、背部猛扎数刀。

王强惊醒后,一面求饶呼救,一面扑向门口,挣扎着夺门逃命。杨小民堵门拦截后,继续猛戳刺杀。凄厉的惨叫声惊到了邻居,大家纷纷赶来帮忙。

门开后,邻居们被眼前的场景给震惊了,王强已经倒在了血泊中。大家连忙将王强送到医院抢救,但最终因流血过多,于次日清晨死亡。

 

事后,经过法医鉴定,王强全身上下刀伤共14处,有10处深抵内脏,肺被直接捅穿,手段极其残忍。

“二.二七”案的事实非常清楚,且人证物证确凿充分,就是杨小民故意杀人致死。此案经西宁市城中区人民法院审理,判处杨小民死刑,并立即执行。

但就在人们以为此案已经尘埃落定时,却发生了令常人难以想象和接受的变化!

此判决结果上报到青海省高级人民法院时,杨小民的死刑判决却被修改为死缓。然而,更加出乎人们意料的是,省高院在1982年2月,又将杨小民的死缓改为了无期徒刑。

王强的家人对这个不公平的判决悲愤难平,一直在向法院进行申诉和进京告状,更多次在大街上控诉,但始终都无济于事。

02、一张特别的人际关系网

 

“二.二七”案发生后,在全国引起巨大的震动,尤其是对杨小民的判决结果,严重损害了国家法律的公正形象。

为了理清此案的内幕,中央邓小平决定亲自查办此案,专程派人到青海省暗中调查情况。对于这一牵涉到青海省众多高级领导干部的大案,调查人员若不调查出真相,如实向中央反映实情,就是严重的失职。但要将此案弄个水落石出,调查的难度和危险也是可想而知的。

1985年1月,中央的秘密调查员们,开始对此案进行专项调查。他们在青海查案期间,无论是步行,还是乘车,都从不在人前或者车上谈论案情,也从来不会告诉司机他们要去哪里,去做什么。这完全是出于保密的需要。

调查人员为什么要这样注意保密呢?难道有人在暗中监视他们,想要对他们欲行不轨吗?

 

其实,“二.二七”案已经拖了几年了,几任省委书记都没能解决,并不是他们水平不行或者能力不够,而是另有原因。

青海省有一张特殊的领导干部人际关系网。调查员现在要调查此案,就必须先解剖这张网。但调查员一旦触网,势必会引起网中人的强烈反应,甚至会不择手段。调查员们不仅要保护好自己的人身安全,还要保护提供证据证言的人不遭到报复迫害。

熟悉当地情况的同志告诉调查员,青海这张关系网在全国各省中,是极具特殊性的。当年青海解放后,青海的省、市、县三级政权机构的领导班子,基本上都是西北野战军某军的干部,和一批西北革命大学的干部转业组建的。

 

在青海刚解放时,为了解决青海省干部缺乏的问题,还曾到四川招聘过一批高中学历以上的女青年到青海工作。而这批年轻漂亮又有文化的女干部,后来都成了当权的陕北干部的新宠,很多人都与原配妻子离了婚,当上了四川女婿。

所以,当年青海很多领导干部的家庭组成都是“四川婆姨陕北汉子”,男人们都是陕西同乡、战友和同学,女人都是四川同学、同乡关系,相互之间有着非常亲密情义和攻守同盟利害关系。

这张关系网的联络之紧密和信息传递之快速,是可想而知的。后来,调查员在调查中发现,那些在“二.二七”案中策划密谋、通风报信、公然压制正确意见或者=在暗中串通作弊的法官、检察官或者领导干部,基本上都是这个特殊的关系网中人,令调查员的调查难度难于上青天。

03、改判死缓的理由十分荒唐

 

在调查中,调查人员接触到了原西宁市公安局城中区分局预审股长张维城,他后来调到城中区检察院担任检察长,是逮捕和预审凶手的办案人。

这位来自江苏扬州,非特殊关系网中人的老公安对调查说道:“案件起诉后,我刚调到检察院,是我出庭进行公诉的。我们办案人员一致认为,杨小民不判死刑,于法理不容,民愤也难平!”

张维城站起身,走到窗户边将窗帘拉上,继续说道:“城中区法院一审时,法庭里群情悲愤,最终判处杨小民死刑,立即执行。后来报市委研究,也是死刑,可到了省高院就变成了死缓,真的太不可思议了,这得要多大的能量啊!”

“抽根烟吧!”调查员看出了张维城脸色中的愤懑和无奈,给他递上了一支香烟后,继续问道:“后来呢?你们抗诉了吗?”

“开始我们义愤填膺,实在无法接受这个结果,写好了抗诉书!”张维城点上烟,深深地吸了一口:“但当我把抗诉书递上去的时候,上面的有领导说,改判死缓省委批准的,抗诉就是抗省委。”

“呵!这帽子有点大啊!”调查员叹息地说道:“作为基层干部只能服从了!”

“是啊!这顶大帽子一压,我们就没办法抗诉了!”张维城熄灭烟头,满脸的无奈,继续说道:“但我也是个认死理的人,王家来找我时,我也明确说过,我支持他们到北京区告状!”

 

随后,调查员又找到了已经退休的原省高院的副院长兰路远,他是从公安部下放到青海的干部,也不是网中人,他坦率地告诉调查员:“我是1979年年底到的省高院,过去对‘二.二七’案怎么讨论的我不知情。但后来了解了案情后,我觉得改判死缓的理由十分荒唐!”

“兰老,你说改判的理由十分荒唐?”调查员震惊地看着兰路远:“你能说具体点吗?”

“我在1983年‘回头看’了15起重大杀人案件时,坚决主张改正错误,把杨小民执行死刑,其他14起‘回头看’案件的凶手,没有哪个的犯罪情节比杨小民的恶劣,引起的民愤大,那14个人都执行了死刑,为什么杨小民被保护了下来呢?”说着,兰路远气愤地拍了拍桌子,大骂道:“我不敢说他们是贪赃枉法,但他们一定是徇私枉法,徇情枉法了!”

04、欢呼法律和正义的胜利

 

其实,不仅兰路远院长对此事愤愤难平,时任青海省省长的黄静波,在对待“二.二七”案件上也持有鲜明的立场,他特意提醒调查员,对重要的情节、重要的证据,要思思扣准,文字下判断要准确,不要让人钻了空子,抓住什么把柄。

黄省长强烈的爱憎和率直的预言,给予了调查员莫大的信心,决心一定要将最真实的情况反映给中央,还世人一个公道。

1985年2月,调查员将掌握的证据材料递交给了中央,引起了中央有关部门的极大重视。

同年6月13日,中央书记处召开专题会议,讨论杨小民杀人案,认为:此案拖了五年之久,青海广大群众的民愤很大,必须尽快解决。

在专题会即将结束时,中央书记处的领导语重心长地总结道:“这个案子的错判和长期未予纠正上,青海省委的一些领导同志是有责任的。对那些在此案中徇私枉法、串通包庇的人,不管是谁,都要实事求是地予以严肃处理,必须严惩不贷!”

      
1985年7月30日,是杨小民执行死刑的日子。当天,西宁市万人空巷,人们像欢度春节一样地涌向街头,街道两边以及很多房顶上都站满了人。当囚车经过时,欢呼声和鞭炮声一浪高过一浪。

此时,人们不仅仅是在看热闹,也不是在幸灾乐祸,而是在欢呼正义和法律的胜利,庆祝英明的中央决断处理了这个长期影响青海的大案,粉碎了那张笼罩在青海人民头顶上的,比黑云还要阴暗的特殊关系网,还了青海人民一片青天!


相关阅读