当前位置:首页 > 融媒好声音
陕西法院4案例入选最高法院第五批新时代人民法庭建设案例
2023-09-05 09:36:44 本文来源:最高人民法院

       近日,最高人民法院发布第五批新时代人民法庭建设案例陕西法院4案例入选

 

目  录

1.安康市中级人民法院

创建引领强基导向  创新推动诉源治理

 

2.富平县人民法院淡村人民法庭

红色铸魂促治理  司法为民践初心

 

3.西安市未央区人民法院未央宫人民法庭

紧抓“首问责任制”  探索审执“双源头治理”

 

4.西安市高陵区人民法院泾渭人民法庭

妥善化解园区涉企矛盾纠纷  优化法治化营商环境

 

新时代人民法庭建设案例第160号

 

陕西省安康市中级人民法院

创建引领强基导向  创新推动诉源治理

 

陕西省安康市中级人民法院以人民法庭创建活动为抓手,以拓展完善服务保障职能建平台,创机制,强规范,重实践,树典型。全市55个人民法庭持续开展争先创优活动,多措并举推动诉源治理工作。围绕“传承+创新”“机制+规范”“调研+实践”“榜样+宣传”四条工作主线,构建起连接139个乡镇、辐射1673个行政村、惠及247.8万人民群众的诉源治理推进模式。

 

一、“传承+创新”,强创建激发内生动力

 

上世纪九十年代,安康法院率先开展“五好人民法庭”创建活动,将“队伍建设好、审判质量好、服务态度好、内部管理好、设施装备好”作为建设标准,推动人民法庭工作取得显著成效。步入新时代,创新开展“司法规范化人民法庭”创建活动,持续激发法庭建设活力。2021年,陕西省高级人民法院启动人民法庭建设标准化、工作规范化“两化”建设,安康法院将“两化”建设与“司法规范化人民法庭”创建活动深度融合、统筹推进,锚定党建工作加强、审判团队优化、法庭功能完善、装备设施齐全、诉讼服务便捷、案件质效优良、参与治理深入、司法保障有力“八项”目标,掀起新一轮人民法庭建设热潮。全市共创建省级“示范法庭”10个、“达标法庭”42个,市级“司法规范化人民法庭”24个。

 

二、“机制+规范”,建平台担当职责使命

 

坚持发挥制度引领的保障作用,建立人民法庭工作和乡村振兴战略实施、诉源治理体系建设紧密结合的体制机制。先后印发《新时代人民法庭工作指引》《关于做好新时代人民法庭工作 助力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十条措施》《诉讼服务团队入驻综治中心实施办法》等十余项指导文件,明确了“聚焦功能完善,深化参与治理;创新工作机制,服务乡村振兴;加强司法保障,强化职能发挥”的人民法庭建设新要求。推行“诉服团队”入驻综治中心联动模式,构建“法庭+基层组织+调解员”矛盾纠纷多元化解机制,探索“案件审理+普法宣传+司法建议”法治宣传方式。形成了“三力联调”“无讼新村”“紫阳模式”等一批安康法院诉源治理经验。辖区内两级法院受案数量呈现逐年下降趋势,人民法庭主动融入基层治理体系的举措取得实效,着力推动诉源治理的职责任务进一步夯实。

 

三、“调研+实践”,重提炼增强工作效能

 

把总结提炼、实践推动作为人民法庭工作高质量发展的有效途径。开展“人民法庭庭长论坛”,交流实践经验、提炼工作良策;完善激励制度,鼓励干警开展人民法庭工作专题调研。2021年以来,围绕法庭建设和基层治理工作,全市共有86篇调研文章在国家、省、市级刊物发表,推送法庭报道510余篇。理论文章《坚持问题导向 推动人民法庭高质量发展》在《人民法院报》刊载,调研报告《人民法庭在服务乡村振兴中的路径选择》在最高人民法院新时代人民法庭高质量发展主题征文中获二等奖。人民法庭服务保障实践与调研宣传工作深度融合、相互促进,工作效能实现倍增。

 

四、“榜样+宣传”,树典型引领强基导向

 

以法庭工作为重点,全市法院先后培树出“全国法院先进集体”“旬阳法院赵湾法庭”、“全国模范法官”赵湾法庭庭长骆云桥、“全国优秀法官”紫阳法院洄水法庭庭长伍贤畅、“全国法院办案标兵”郑安宁等国家级模范典型。2021年、2022年先后选送旬阳法院赵湾法庭《优化“三个服务” 建设“三型法庭” 积极服务乡村振兴》、汉阴法院涧池法庭《创新“3+3+N”工作模式 破解“人”“案”难题》工作经验入选最高人民法院新时代人民法庭建设案例。2021年,以法庭真实案例改编的微电影《新秋菊打官司》获评最高人民法院政治部、中央广播电台《今日说法》等单位主办的第八届金法槌奖微电影类一等奖。近年来,全市法院调整充实190余名干警进入基层法庭工作,投入人民法庭建设资金2600余万元,全市50.81%的民商事案件在法庭高效化解。人民法庭阵地建设的成效逐渐显现,服务基层治理的触角愈发延伸,助推诉源治理的措施更加有力。

 

新时代人民法庭建设案例第161号

 

陕西省富平县人民法院淡村人民法庭

红色铸魂促治理  司法为民践初心

 

富平县是陕甘边革命老区,淡村镇是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习仲勋同志故里。近年来,淡村人民法庭将红色基因、红色法治文化传承与审判工作高度融合,以打造“枫桥式人民法庭”为目标,创新工作方式、狠抓源头治理,各项工作取得显著成绩。法庭先后荣获“全国法院法庭工作先进集体”“全省人民群众满意的政法单位”“全省十佳法庭”、全省法庭“两化”建设第一批示范法庭等多项荣誉。

 

一、汲取红色营养,推动诉源治理有新站位

 

淡村人民法庭充分发挥富平革命老区红色资源优势,传承习老革命精神和崇高风范,收集整理了陕甘边区革命根据地法治建设主要成就、马锡五审判方式、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习仲勋同志关于人民司法思想的文献资料,建成了富平县人民法院“传承人民司法优良传统教育室”。教育室的建立,为法官干警学习交流、用人民司法思想凝心铸魂提供了平台,使干警在办案过程中牢固树立公正司法、司法为民宗旨,把屁股端端地坐在老百姓这一面。同时,法庭党支部坚持“抓党建带队建促审判”思路,注重加强思想政治建设,利用“青年法官论坛”“法官夜校”“三会一课”和主题党日活动等形式,强化人民司法优良传统教育和红色法治文化学习,不断提升干警的政治站位、专业素养及司法实践能力,努力做到用人民司法优良传统培根铸魂育人。

 

二、传承红色基因,创新诉源治理有新举措

 

淡村人民法庭始终坚持“以人民为中心”理念,运用和实践新时期马锡五审判方式,探索符合辖区实际的法庭工作新模式。一是创新诉源治理新机制。以法庭为中心,建立派出所、司法所、综治办联调联处机制,构建“百姓说事、民警说案、法官说法”工作体系;邀请村组干部、乡村贤达等社会力量参与调解,打造平安和谐“无讼乡村”;发挥10个法官工作站作用,坚持把非诉讼纠纷解决机制挺在前面,深入田间地头、百姓家中走访调研,做到关口前移,推动矛盾纠纷源头化解和多元解纷,把矛盾纠纷消除在萌芽状态。二是创建“怀德巡回法庭”特色品牌。依托普法讲座、普法宣传点、微信视频号等载体,紧扣巡回法庭重心下移、就地解决纠纷、方便群众诉讼的目标任务,扎实推进普法宣讲定期化、巡回审判便民化、纠纷调处日常化、指导调解常态化,实现普法宣讲、审判“五进”、平安建设宣传、防范和打击电信网络诈骗等工作一体开展。三是推广“网上枫桥”经验。根据法庭工作性质,实行便民利民措施线上线下同步推进,运用“互联网+调解”方式解决社会矛盾。突破时间、空间、地域限制,推动矛盾纠纷在线解决,做到“让数据多跑路、群众少跑腿”。四是创立专业化团队。发挥法庭桥梁纽带作用,协调党委政府、基层村组、妇联、司法行政等力量,组建“法官+法官助理+人民调解员+书记员”团队,在法庭配备调解员、助力矛盾化解,推进诉调一体工作机制。开展婚姻家庭、相邻权、赡养抚养等纠纷专题宣传、法律咨询50余场次,引导群众自觉遵法、遇事找法、解决问题靠法,提高群众法治意识和法律观念。

 

三、根植红色沃土,促进诉源治理有新成效

 

淡村人民法庭充分发挥地缘优势,以“治理为了群众、稳定依靠群众、成果群众共享”为目标,将诉源治理新理念融入审判工作,以红色法治文化的强力“引擎”,凝聚诉源治理工作的向心力和战斗力。围绕“弘扬传统、坚定信念、司法为民”等主题,联合相关部门组织开展“联合党建”主题党日、“政法干警培训日”等实践活动,引导党员干部、青年干警弘扬人民司法优良传统,始终站稳群众立场、牢记为民宗旨。近年来,法庭作为深入参与基层社会治理的前沿阵地,充分发挥服务乡村振兴战略作用,指导基层组织化解邻里纠纷、涉农民工权益纠纷等80余件次,成功调解各类案件100余件。今年以来新收案件首次实现同比下降,诉源治理取得阶段性成效。法庭先后被县委政法委确定为“政法干警人民司法思想教育培训基地”,被最高人民法院第六巡回法庭、西北政法大学确定为“青年干警、实习学生教育培训基地”,被西北政法大学确定为“马锡五审判方式与人民司法优良传统教学科研实践基地”。

 

新时代人民法庭建设案例第177号

 

陕西省西安市未央区人民法院未央宫人民法庭

紧抓“首问责任制”  探索审执“双源头治理”

 

未央宫法庭立足人民法庭功能多样性需求导向,积极践行和发展新时代“枫桥经验”,以诉源治理为主攻点,以“首问责任制”为着力点,探索创新“双源头治理”的“立审执”一体化工作机制,畅通“诉前联动防讼、诉中联调化讼、诉后联合息讼”的多元治理渠道,构建城区法庭助力基层社会治理的特色模式。法庭先后获评“全省人民群众满意的政法单位”、省法院“示范法庭”,并荣立集体二等功。

 

一、一站受理+“首问责任制”,纠纷化解见实效

 

未央宫法庭聚焦群众多元化司法需求,以便民利民为抓手,持续优化“一站式”便捷精准的诉调对接服务。纠纷一站受理。设立“一室通办”诉讼服务室,安排法官助理、特邀调解员在内轮流值班,为周边群众及企业提供普法宣传、法律咨询、诉前调解、司法确认、诉讼引导、信息查询、收转送达、纠纷分流、判后答疑等“全科门诊”式司法服务,实现基层多元治理力量在咨询立案阶段的整合联动,于源头处增强群众司法满意度。解纷及时高效。将“接诉即办、负责到底”的“首问责任制”理念融入诉调对接工作,对当天受理的矛盾纠纷,由值班特邀调解员负责开展诉前调解工作,法官助理跟踪指导,调解成功后,及时进行司法确认或出具调解书,调解不成功的,立即流转立案,加速解纷流程,统筹实现从立案前到立案后全流程、多主体衔接,实现纠纷调处快速响应、高效办理、及时反馈。2022年未央宫法庭民事案件调撤率同比增长17.13%,平均审理时间同比降低22.97%。

 

二、多元联动+“首问责任制”,解纷动能再提升

 

未央宫法庭紧扣矛盾纠纷排查预警难、解纷渠道分散问题,主动融入党委领导的基层社会治理体系,打通“街道—社区—小区—楼栋”四级治理链条,不断推动多元共治力量的深度融合。凝聚多元力量。在回迁社区、商品房社区、老年友好型社区以及村居、商会分别打造调解室,形成品牌矩阵,并聘请楼栋长、社区工作者、乡贤、商会会长、法学教授担任特邀调解员,进一步整合、激活基层多元化治理力量,推动“无讼村(社区)”升级扩容,构建百姓身边的解纷生态圈。增强多维保障。将“集成服务、集中回应”的理念融入“首问责任制”原则,对源头排查受理的纠纷,依托“法官责任田”机制,组建由纠纷排查受理时负责的调解员、辖区包抓法官团队、行业专家学者构成的案件解纷综合体,以联合化解、联动研判形式随案定制专业化解纷方案,为群众提供优质高效的综合性社会治理服务。2022年未央宫法庭全庭诉前化解矛盾纠纷1972件,全年新收案件数同比下降10.65%。

 

三、判后促执+“首问责任制”,胜诉权益有保障

 

未央宫法庭从司法实际需求出发,引入社会力量参与判后促执,全面释放执源治理修复社会关系、实质化解纠纷效能。判后服务延伸。灵活适用判后答疑、判后回访、判后督促、执前和解等多种措施,从判后促执着手,主动加大判后调解力度,积极督促当事人自动履行,大力节约司法成本;创新“一案一群一站通”工作模式,组建审判执行全流程微信工作交流群,打通办案流程的线上线下壁垒,实现案件动态持续跟踪,为兑现胜诉权益增添智慧支撑。服务主体扩容。将“持续跟进、积极促履”的“首问责任制”理念融入判后促执工作环节,并对督促履行的主体进行多角度扩容,从办案法官团队到参与案件诉前调解与审理阶段的特邀调解员、人民陪审员,多主体共同参与执源治理,更好地发挥出各类社会解纷力量善做调解工作的独特优势,精准对接当事人需求,提升纠纷化解效率,从源头上减少进入执行阶段的案件数量的积极效果。自“双源头治理”机制适用八个月以来,未央宫法庭累计促成执前和解186案,执行标的约817万元。

 

新时代人民法庭建设案例第203号

 

陕西省西安市高陵区人民法院泾渭人民法庭

妥善化解园区涉企矛盾纠纷  优化法治化营商环境

 

西安市高陵区法院泾渭人民法庭位于“泾渭分明”之畔,辖区入驻陕汽集团、隆基、长庆油田等各类企业787家,其中规上工业企业213家,园区工业总产值超过千亿元,汽车制造业占全市半壁江山。法庭坚持“法治是最好的营商环境”,以“扎根基层、服务园区”为己任,做实做细司法服务保障企业高质量发展各项工作,化干戈于诉外,止纷争于庭内,形成“串星成链、聚星成片”的聚合效应。先后被评为全省法院两化建设“示范法庭”、“西安青年五四奖章”集体、全市法院“枫桥式人民法庭”等。

 

一、坚持党建引领,为优化营商环境“添动力”

 

一是“党建+普法”拓广度。充分发挥法庭党支部战斗堡垒作用,引导党员干警争做优化营商环境的“领头雁”,针对企业内部治理、生产经营、劳动用工等方面常见法律风险,以“法映泾渭红”为主题,主动走进园区开展普法宣传、专题讲座、巡回审判等活动60余场次。二是“党建+文化”延深度。因地制宜,积极打造以“泾渭分明、恪守底线、激浊扬清、守护公正”为核心的特色法庭文化,以法治文化“软实力”为营商环境“赋能加码”。三是“党建+共建”增力度。与园区企业开展“党支部结对共建”,加强法庭与企业的党建交流、优势互补、资源共享和经验互通,形成解决矛盾纠纷合力,促进党建工作与审判业务、优化营商环境同频共振。

 

二、强化服务保障,为优化营商环境“增效力”

 

一是审判队伍专业化。按照“3+1+3+N”模式成立涉企纠纷专业合议庭,专门负责审理辖区涉企民商事案件,通过专案专审,使法官审有所专、审有所长、审有所精,切实提高涉企案件办理的专业化水平,案件发改率呈逐年下降态势。二是速裁快审规范化。建立涉企案件快立、快调、快审、快结“绿色通道”,积极适用简易、小额诉讼程序,力争“当天审、当周结”,涉企纠纷案件简易程序适用率达80.2%以上,平均审理时间缩短至53天,为公平正义提效加速。三是司法建议精准化。充分运用司法大数据梳理分析涉企纠纷案件相关情况,专门编写《涉企民商事纠纷审判白皮书》《企业法律风险防控提示书》等,向政府职能部门及企业发送900余份,发挥“风向标”“晴雨表”的作用。四是诉讼服务智能化。充分发挥法庭诉讼服务站及“泾渭云”互联网法庭功能作用,全面推进网上立案、跨域立案、在线缴费、电子送达、线上调解,为企业提供集中高效集约的诉讼服务,一年来,共接待现场咨询800余人次,办理网上立案553件,开展电子送达3562次,网上开庭、调解案件331件。

 

三、突出诉源治理,为优化营商环境“聚合力”

 

一是密切府院联动。紧紧依靠党委领导,完善府院联动工作机制,设立驻西安泾河工业园管委会“泾心渭企”共享法庭,将法庭工作触角延伸到社会治理末端,企业不出园区,即可方便、快捷办理诉讼事务;加强与园区管委会、街道办、派出所、司法所等相关职能部门常态化联络会商,针对重大项目建设涉法律问题召开联席会议8次。二是做优入企走访。秉持“企有所需、法有所为”工作理念,制定出台《优化法治化营商环境八项措施》,坚持有事必登门、平常多服务、无事不打扰的原则,“点对点”走访企业20余次,为企业量身定制开展“法治体检”16次,帮助查找制度漏洞和薄弱环节,通过对“症”施策,使纠纷化于未发、止于未诉。三是强化源头治理。坚持“源头预防为先”工作思路,成立“法润泾渭·护航北跨”诉源治理工作站,在人工智能制造智慧产业园等重大项目建设中,主动调研摸排潜在法律风险,强化涉诉风险预判预警,通过法律指导、法律咨询、风险评估、诉前协调化解等方式,促使项目建设涉及的拆迁补偿、侵权、继承等12起矛盾纠纷就地调处、就地化解。四是激活非诉解纷。加大诉前调处力度,积极引导企业选择非诉方式解决纠纷,吸纳“涉企纠纷”调解委员会、中小企业纠纷调解中心、金融消费纠纷调解工作室等调解组织入驻调解平台,选聘65名企业管理人员、社会专业人士作为特邀调解员,运用“法+企+N”模式推动调解力量多元化、行业化、专业化;2022年以来,已将147件涉企矛盾纠纷成功化解在园区内,维护企业合法权益1800余万元。

相关阅读